张仲景、孙思邈经方计量【单位换算】

2025-10-02 04:43:36   竞技场直播

【单位换算】张仲景、孙思邈经方计量

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以及孙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里的方剂中药物剂量,由于年代久远,与现在的剂量相差悬殊,在使用时,因为使用的计量器具各异,临床用方时往往不明所以,给准确用药带来了不便。虽然,近代多有考古及医学专家进行考证,但是,个别计量还是未能明了。现将汉唐时期各种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分述如下,以供中医人士临床参考,如有错漏,还望大家一并纠正。

重量

一千二百黍重十二株,二十四铢为两,十六两为斤,三十斤为一钧,四钧为一石。

汉代 1 斤为 249.7 克,约等于 250 克。

一龠(yue 容量单位)为半合,二龠为一合。十合为一升,十升为一斗,十斗为一斛。一合为 20 毫升,十合为一升200 毫升,十升为一斗 2000 毫升,十斗为一斛 20000 毫升。

一斗为十升,每升约重 1.5 公斤;一升为十合,每合重150 克;一合为十勺,每勺重 15 克;一勺为十抄,每抄重1.5 克;一抄为十作,每作重 0.15 克;一作为十厘,仅重 0.015

克(约一粒米)。

例如:桂枝汤以水七升合现在 1400 毫升;桂枝加葛根汤以水一斗合现在 2000 毫升。

上海已故老中医柯雪帆先生根据文物考证,认为《伤寒论》中一两相当于现在 15.625g(这个计量已经被经方家所采用)。也有人说,唐宋度量衡 1 两=41.5 克=10 钱(很少被

采用)。

中国中医科学院范吉平先生等考证,认为经方一两折合今天约 13.8g。这些考证与过去“古之一两,今之一钱(3g)”的说法相去甚远。实际上,经方用量并不是特别大,因为一般分多次服用“日三服”,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,按 3 次服计算,则桂枝的一次量为 15g。

章太炎以汉五铢钱考证,每两约当今三钱,则原方三两,一剂当得九钱,再以分温三服折之,每服亦仅得三钱耳。由是观之,原方三两,今用三钱,于古法正无不合也。

再如桂枝汤:桂枝三两、芍药三两、生姜三两、甘草二两、大枣十二枚。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:15g、15g、15g、10g、4 枚。

经方药量的折算,如麻黄汤:麻黄三两、桂枝二两、甘草一两、杏仁七十枚(去皮尖)。折算过来就是:45g、30g、15g、28g。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: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合,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,如服药发汗后,不再服用。那么一次量就是 15g、10g、5g、9g,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。

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: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,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。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,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,这样折合才能准确。

《金匮要略》中一两相当于现在 13.92g,一升相当于现在 200 毫升。明代迄今,医家根据「古之一两,约今之一钱」的臆断,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/10。并且袭至今,悬殊太大,剂量过轻,不堪大任。不是经方不灵,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。习用轻剂,固然可以四平八稳,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,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。

尺寸计量

十分为寸,十寸为尺,十尺为丈,十丈为引。

汉 1 寸=2.3cm;1 尺=23cm;1 丈=230cm。

药物计量

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、两、钱、分表示,而是以个、

枚、字、朵、抄、升、片、合等表示。

梧桐子大=黄豆大。

吴茱萸 1 升=50-70 克。(《伤寒论》吴茱萸汤方下注一“洗”字,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。即以沸水冲洗 7 遍而后入煎,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“瞑眩”之弊)。

半夏 1 升=130 克(有说 100 克);半夏 10 枚 7 克。半夏半升=20 枚,约 40 克左右,与重量估算法结果一致。(药农实验: 250ml 杯子,装鲜半夏统货 150g,计 115 粒)。因此,经方中鲜半夏常用剂量约 30-45g,折合成干半夏为 10-15g;半夏 20 铢=13 克。《伤寒论》载半夏、生姜、甘草三泻心汤,每剂半夏均用半升(约合今之 50g),《金匮》为呕痞眩悸而制的小半夏汤每剂用半夏一升(约合今之 100g),《金匮》大半夏汤治反胃每剂竟用半夏二升(约合今之 200g)。古今医家大剂量用半夏得心应手者虽众,但朱师用半夏煞有分寸,宜重用者重之,宜轻用者轻之。

附子大者=20~30 克(现在老药工说 50 克),中者一枚 20 克强。

乌头一枚,小者 3 克,大者 5~6 克。

生草乌 1 枚=5 克。

栀子 10 枚 15 克。

枳实一枚约 14.4 克。

石膏鸡蛋大 1 枚约 40 克-60 克。

厚朴 1 尺约 15--30 克。

杏仁 100 粒 40 克,1 粒 0.4 克。

杏仁 1 升(200 毫升)=107 克。

桃仁 100 粒 30 克,1 粒 0.3 克。

郁李仁 20 粒=1 克,半升(100 毫升)=70 克。

麻仁半升(100 毫升)=50 克。

生枣仁半升(100 毫升)=50 克。

虻虫 1 升=16 克。虻虫 6 枚=2 克。虻虫 10 个 3.333克。

冬瓜子半升(100 毫升)=25 克。

五味子 1 升(200 毫升)74 克,半升 30 克。

葶苈子 1 升(200 毫升)130 克,

枳实 1 枚 15 克。

枳壳 1 枚 20 克。

乌梅 100 粒=90 克。

槟榔 1 枚=7 克。

蜀椒 1 升=50 克。

大腹皮 1 枚=5 克。

贯众 1 枚=60 克。

僵蚕 10 条=5 克。

水蛭 7 条=10 克。

豆豉半升(100 毫升)=52 克。

芒硝半升(100 毫升)=60 克。

小麦 1 升约 130 克。

瓜蒌大者 130 克,中者 60 克,小者 30 克,

麦冬 1 升(200 毫升)120 克,

赤小豆 1 升(200 毫升)158 克,有人用 300 克。

粳米 1 升(200 毫升)176—180 克。

生梓白皮以桑白皮一升(90 克)代替。

大枣 30 枚=105 克。

竹叶 1 把=24 克;

薤白 3 升(600 毫升)=201 克。

蜂蜜 1 升(200 毫升)=252 克。

48v16ah锂电池能跑多远
2024上半年中国直销银行排行榜